早春二月,川東大地,春意盎然。
2月27日,達州市渠縣青龍鎮湯家村,遍野的油菜花已悄然綻放。大山深處,一排排房屋整齊有序。要不是掛著牌子,很難想象,這個聽不見豬叫、聞不到臭味的地方,竟然是有著數千頭生豬的養殖家庭農場。
提到養豬場,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臟亂差”的環境、嗆鼻的味道。但位于湯家村的生豬養殖家庭農場,卻顛覆了我們的傳統認知。
家庭農場負責人劉登海笑著說,養殖區實行封閉管理,要想與豬見上一面,可沒那么容易。進入豬舍前,要經過脫、洗、換三道工序,再通過消毒池、超聲波霧化消毒室、雙層紫外線消毒室“三道關”進行消毒,方可進入。
養殖區控制室的大屏幕顯示,在這里,自動上料機、自動飲水系統、自動清糞機等現代化設備一應俱全。比起傳統養殖模式,規范化、工藝化的養殖模式,更科學、更省人工,也更減排、更綠色。
生豬糞便處理不當會污染環境。劉登海從家庭農場成立之初,就投資建設了環保區、沼氣池和污水處理池等環保設施設備。綠色生態的養殖方式,也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認可。
“我一直在這里務工,每月可以掙到3500余元。”村民王華慶說,他此前是村里的貧困五保戶,自養殖家庭農場建立后,通過自己的雙手,不但甩掉了貧困的帽子,生活也越來越好。他還透露,家庭農場還吸納了與他一樣的30多名貧困群眾,走上了致富路。
實際上,這只是渠縣加快生豬傳統產業集聚發展的一個縮影。
渠縣是全國生豬大縣、產糧大縣,生豬一直以來都是渠縣畜牧經濟主導產業,排名全省、全國前列。但市場價格的不穩定,成了渠縣生豬產業做大做強的瓶頸。
為此,渠縣引進德康公司,推進生豬產業生產方式標準化、經營形式聯盟化、推進機制多樣化建設,生豬產業規模、質量、標準、效益得到顯著提升。
“與大公司攜手合作,還有縣里的政策扶持,家庭農場才能做大做強?!眲⒌呛Uf,“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讓全縣生豬養殖戶做到了穩賺不賠。
為把生豬產業做成全國的一張名片,渠縣大力推行“規模養殖、標準建設、集群發展”產業發展模式,加快建設200億元生豬全產業鏈項目。去年,已建成投產4個現代化生豬養殖基地,全縣生豬規模養殖場達到298家,生豬年出欄100余萬頭,有效帶動了農民增收。(楊東)
(責任編輯: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