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時節,東風勁吹。在這個萬物勃發的季節走進織金,或揮汗如雨忙碌于田野鄉間,或綠色產業點綴在山頭林間,或高效農業成長于原野溝壑……無論是星羅棋布的種植大棚,還是集中連片的示范基地,抑或縱橫交錯的耕作溝壟,方興未艾的現代高效生態農業處處閃現著生機與活力。
近年來,織金縣立足實際,竭力破解多山少地、資金短缺等難題,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增收目標,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遵循山地經濟規律,因地制宜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奏響農業產業蓬勃發展帶動農民致富的最強音。
春耕生產:耕耘致富新希望
千畝壩子延向遠方,一條小河蜿蜒歡唱。群山環繞下的織金縣上坪寨鄉克老壩區,春耕生產如火如荼。移苗的、施肥的、栽種的、澆水的……大家干得熱火朝天、不亦樂乎。
“玉米行距60厘米、間距20厘米,大豆行距30厘米、間距18厘米。科學種植才能有效提升產量。”上坪寨鄉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基地科技特派員張圍正在耐心為村民們傳授大豆玉米復合種植二套四種植技術。
上坪寨鄉坡腳村村民周祖芬現年72歲,種了一輩子苞谷的她對傳統的“一套二”情有獨鐘。“‘單套雙’一畝地可收苞谷600斤,洋芋300斤,價值在850元左右,現在的‘二套四’是2行玉米套種4行大豆,玉米可以種2季,之后種植油菜,畝產值可達萬元以上。”通過培訓、學習并自身嘗試,周祖芬高度認可現在推行的科學種植方法。
圍繞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等核心技術,織金縣規劃打造糧食生產科技示范樣板點243個,1000畝特色產業示范點30個,進一步聚焦提高質量和效益,狠抓高產栽培模式和先進技術普及,通過層層抓示范,進一步激發群眾積極性,切實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高效發展,促進糧食增產、產業增效、農民增收,提高糧食及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
“2024年,織金縣計劃作物播種面積118.5萬畝,其中糧油作物77萬畝、蔬菜35萬畝、食用菌3萬畝,烤煙3.5萬畝。”織金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目前,該縣已全面完成水稻育秧工作,種植玉米48.24萬畝、豆類16.98萬畝、高粱1.06萬畝、蔬菜24.66萬畝、食用菌1.65萬畝。
特色產業:林下撐開“致富傘”
織金靈秀的山水、適宜的氣候條件造就了“中國竹蓀之鄉”這片土地的得天獨厚,“織金竹蓀”以其優良的品質成為“地理標識產品”。
郁郁蔥蔥的林地隨山勢綿延鋪展,林地里,一縷縷陽光透過松樹林葉間的空隙,斑駁地灑在織金縣熊家場鎮糯沖村林下竹蓀種植基地里,一排排已經種植結束的竹蓀壟在地膜的覆蓋下蜿蜒游走。
“為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近年來,熊家場鎮精準聚焦林下竹蓀產業,投入財政資金390萬元,撬動社會資本兩千余萬元,滾動發展林下竹蓀一千余畝,持續增加群眾收入。”熊家場鎮人大主席、分管農業負責人顏登舉介紹,今年,僅該鎮糯沖村就種植本地品牌紅托竹蓀300余畝。
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優勢,大力盤活林地資源,探索發展林下食用菌種植,全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織金縣自強鄉有著自己的嘗試。
走進自強鄉支東村林下食用菌種植基地,基地負責人韋華平正在清理菌袋和地面上菇根等殘留物,指導工人們按照技術標準轉茬種植猴頭菇。
“基地種植66畝40萬棒猴頭菇,預計凈產值99萬余元,帶動80戶362名群眾增收。”基地負責人韋華平對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前景信心十足。
近年來,織金縣堅持穩中求進、穩中提質,持續抓好示范帶動、項目建設、主體培育、產銷銜接等工作,助力食用菌(竹蓀)產業高質量發展。2023年,該縣食用菌種植面積3.8萬畝,利用林下栽培2.35萬畝,年產量10萬噸,綜合產值達22億元,累計帶動務工就業5.6萬人次。
高效農業:鄉村振興產業旺
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通過發展高效農業,織金縣馬場現代農業綜合產業園讓土地產出了“金滿倉、玉滿堂”的好效益。
走進馬場現代農業綜合產業園的育苗棚,各種蔬菜幼苗嬌嫩碧綠,猶如翡翠般在大棚內一畦又一畦地延伸,煥發出勃勃生機。
幾位當地村民正在苗床邊俯著身子,認真照料著已經長出嫩芽的各式蔬菜苗。
“每天工資200元,主要工作就是指導大家種好管好這些蔬菜。”基地管理人員張鴻指著整齊排列的育苗盤,對于產業園為自己帶來的變化感慨萬分。“過去種植都是靠天吃飯,對現在的科學種植方法一竅不通,現在有了一技之長,日子過得比以前好多了。”張鴻對現在的這份工作很是滿意。
村民郭兆偉家的土地過去一直種植水稻和油菜,收入低。如今,他把土地流轉給基地,每月在基地務工還有2500至3000元的工資。
“產業園位于馬場鎮大陌村和臺子村,占地2000畝,總投資約3.5億元,目前有標準蔬菜大棚1055棟、10000平方米育苗中心2個,300平方米接待中心1個、肉牛養殖場2個、垂釣園1個、蔬菜分選中心和凍庫各1個、占地20000平方米花卉基地1個。”該產業園負責人張宏介紹說,大棚蔬菜能實現畝產13000元,年保底分紅190余萬元,勞務就業收入150萬余元;肉牛養殖場年產值300余萬元,年保底分紅190余萬元;花卉基地年產值96余萬元,年保底分紅16余萬元,項目可實現年收入1200余萬元,平均日用工量達150人次。
農旅結合:拓寬致富新渠道
在頭茬春茶采摘的大好時節,走進隸屬于貴州烏蒙利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織金桂花休閑農業產業園區,綿延山頭的萬畝茶樹一片翠綠,清風拂過,茶香撲鼻。
4月4日清晨,織金四中120余名學生乘坐“采茶大巴”來到生態茶場,前來體驗采茶的樂趣。看著應期采摘的人群,茶場管理員李太祥手持大喇叭,開著觀光車上至茶山觀光亭組織大家有序采茶。
“歷時12年,我們茶場種植面積從最初的1500畝增長至上萬畝,年均為周邊鄉鎮提供用工84000人次,年發放務工工資1680萬元,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發展茶葉種植4萬余畝。”公司負責人蔡靖介紹說,作為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之一的織金縣桂花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將原本被山火燒毀的林場“盤活”成萬畝茶山,實現流域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4平方公里,全國第二張、貴州首張“茶園林業碳票”在此誕生,每天都吸引著不少游客前來觀光旅游、休閑體驗。
重山環抱,溪水蜿蜒;大棚櫛比,草莓香甜。來到貓場鎮現代農業示范園,草莓種植大棚櫛比鱗次,映襯出“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那份靜謐安詳。進入大棚,果粒飽滿的草莓讓人垂涎欲滴,春的氣息悠然停留,游客身心沉醉。
“項目是一個集鮮果采摘、體驗休閑、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綜合開發項目,在龍潭村種植500余畝以章姬、紅顏等品種為主的草莓,目前草莓畝產達3000斤,畝產值可達9萬余元,基本實現了農業和旅游的有機結合。”項目負責人介紹著成就。
沃野田疇產業興,農業項目織“豐”景。因地制宜、競相發展的農業項目,為織金縣加速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注入不竭動力。(王春府、楊超)
(責任編輯:李鑫)